您好,欢迎来到四川农鉴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中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阿坝州农牧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农鉴网www.njw.sc.cn作者:本站日期:2013-12-23来源:本站

【字体:留言评论

 阿坝州农牧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中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阿坝州委农工委组织调研组深入到红原、若尔盖、小金、汶川、茂县等县和统计、农业、畜牧、林业、扶贫等州级部门,就全州农牧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调研情况和统计分析,就阿坝州农牧民增收情况报告于后。

一、农牧民收入结构的现状及主要形势

近年来,阿坝州把农牧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以发展特色农牧业为突破,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2011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3元,同比增长24.6%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2012年以来,全州农牧民增收形势继续看好,预计上半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944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0.5%。认真分析阿坝州农牧民增收形势,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农牧民收入呈现加快增长态势。虽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严重破坏,但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始终保持年均递增17.47%的良好势头。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达到22.2%。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仍然最大。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分别为30.1%54.3%0.3%15.4%,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收入。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增收主要因素。2011年,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2.4%主要是粮食、肉奶、蔬菜、水果等农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四是工资性收入增长最快2011年农牧民收入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60.4%,主要是劳务性工资水平上涨较多,外出务工人数和时间有所增加。五是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的增收作用趋于下降。2011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下降87.0%1.7%,其中财产性收入仍然是推动增收的薄弱环节。

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阿坝州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坚持宽领域、高标准、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种植业重点发展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酿酒葡萄等6大特色产业,畜牧业重点发展高原牦牛、优质肉羊、优质生猪等3大产业。目前,全州特色种植基地面积达到91.23万亩、总产量达144.4万吨、总产值达17.9亿元,优质牦牛肉、奶产量分别达5.3万吨和7.7万吨。二是切实抓好劳务开发和就业。坚持一手抓农村劳务开发、一手抓农村劳动力就业,积极加强与对口援助省市的协调沟通,大力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着力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输出。同时,紧紧抓住并用好地震灾后重建、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实施等重大机遇,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广辟就业门路,不断拓宽增收渠道。2011年,全州完成农民工培训 14155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4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81亿元。三是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的助推作用。依托灾后农业重建、牧民定居行动等灾后重建和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三百示范工程、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有效带动了农牧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增加了就业门路和岗位。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原则,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4904户、2.56万亩,平均每亩流转价格达到1100元。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各类强农惠农补贴,及时兑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补助。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产品风险金试点等工作,失地农民得到补偿安置,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保护。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逐年加大州县财政农业生产性支出。

三、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阿坝州在农牧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村牧区工作仍然是薄弱环节,农牧民增收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支撑不强。阿坝州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来自农牧业,单纯靠农产品价格上涨来增加收入,风险大、后劲不足,加之特色产业发展有资源但资源利用还不够好、有特色但特色规模还不够大、有产业但产业链条还不够长、有龙头但龙头带动力还不够强、有产品但产品质量还不够高,难以对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二是贫困现象突出。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全州还有农村贫困居民20.95万人,同时阿坝州又是全国罕见的大骨节病重病区,大骨节病患者有4万多人,这两部分人口相对贫困程度更深、自我发展能力更差、脱贫难度更大,影响了全州整体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进程。三是基础设施脆弱。阿坝州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牧区水、电、路、通信等仍未完全解决,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地震灾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极易造成减收甚至绝收,并给农产品的运销带来巨大困难。四是增收压力凸现。如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相对减少了农民收入。随着灾后重建的结束,靠救灾补贴、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等拉动的财产性、转移性收入越来越少此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耕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农畜产品运销难,创业资金短缺,社会事业性负担重等,也给农牧民增收造成很大的压力。

四、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促增收。以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提升各产业在促农增效、助农增收中的贡献率。种植业要继续在发展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高原马铃薯、中低温食用菌、道地中药材、酿酒葡萄六大主导产业上做文章,配套发展玉米、青稞、杂粮杂豆油菜等产业。畜牧业要巩固发展高原牦牛、优质肉羊、优质生猪、优质禽兔四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特色藏猪、特色藏鸡、优质蜂、优质牧草及特种养殖等产业。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全力抓好围绕“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高原马铃薯、中低温食用菌、道地中药材、酿酒葡萄、高原牦牛、优质肉羊、优质生猪、优质禽兔”十大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要加强对农业专合经济组织的扶持和管理,进一步强化其带动、联结、组织和服务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场风险防范机制,继续搞好政策性农业保障。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大力开展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开发市场营销,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积极打造优势特色品牌和地域品牌,培育名牌产品,提升阿坝州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非农产业发展促增收。要紧紧依托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成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培育和扶持乡村“农家乐”群体,加快“农家乐”发展步伐,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要积极鼓励农户发展具有特色的手工产业和家庭小型手工作坊,鼓励农牧民从事餐饮、娱乐、商品营销、运输服务,增加收入。以特色魅力乡镇和旅游精品村寨建设为基础,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输出和就地就近转移,实现由景区经济向富民惠民经济转变。

推进农牧民创业就业促增收。继续坚持“一手抓农村劳务开发、一手抓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力开展农牧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农牧民科学种田、科学养畜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发展野生菌类和中药材等采集业、发展季节性种养业,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采取政策保护、法制保障、宏观调控、制度创新等手段,建立健全有利于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制,促使广大农牧民纯收入在较长时期内呈现持续稳定较快增长态势。

打好扶贫攻坚之战促增收。准确把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全域、全程、全员”等基本原则,树立全域扶贫理念,各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群团组织都是扶贫攻坚的工作主体。整合各种政策、资金和项目,集成用力、联动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培育可持续发展产业为突破点,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基准点,以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增加农牧民收入为落脚点,突出差异化扶贫开发重点,打好全域性扶贫攻坚之战。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增收。立足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坚持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从体制上防止村级集体资产低价流失;二是对集体所有的牧场、林地、土地、房屋、门市等资产,进行资源整合,采取外包、入股分红、租赁等形式,实现集体资产的有效增值;三是依托阿坝州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建立健全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四是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增收。积极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形成农产品增量提质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生产,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加强科普宣传,强化科技服务,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千方百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乡镇为重点完善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强化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农牧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提高服务能力。

落实惠农富民政策促增收。2015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万元以上,也就是年均增幅要超过22%。为此,要切实加大各项惠农富民政策落实力度,确保专项资金按期不折不扣地兑现到农牧民手中;严格执行产业扶持政策,强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执行,及时兑现相关补助资金。继续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业主抓好种子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户发展种养业促增收。

 



(责任编辑:admin)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