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农鉴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阿坝州牧民定居办公室:攻坚破难抓推动 负重前行厚民生

四川农鉴网www.njw.sc.cn作者:本站日期:2013-12-23来源:本站

【字体:留言评论

 攻坚破难抓推动  负重前行厚民生

——阿坝州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成果丰硕

阿坝州牧民定居办公室

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的四年,是阿坝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稳定繁荣极其关键的四年,也是同步推进灾后重建、扶贫开发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等重大民生工程重要的四年。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凸显特色”的原则,以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圆满完成了为期四年的建设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推进民生工程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机制,为今后的民生工程建设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一、主要实施的建设效应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藏区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受区位、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省藏区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群众普遍贫困,尤其是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仅阿坝州牧区就有未定居牧户1249861287人,仅有简陋分散定居住所的28959149390人。为从根本上改善藏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藏区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的重大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计划用四年时间,完成投入政府性资金27.29亿元,在全州11个县136个乡镇的527个行政村608个定居点,实施4.1521.07万人的定居房建设,完成好608个定居新村公建及产业配套项目。同时,发放并使用好4.15万顶帐篷及篷内设施,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的目标。

(一)项目建设成绩显著

四年来,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始终把推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作为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藏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总抓手,主动作为,积极工作,通过三年建设和一年提升完善,圆满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收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一致欢迎和衷心拥护。

突出定居新村建设,人居环境水平极大提升。四年来,全州完成投资74.12亿元(其中财政投资29.13亿元,牧民贷款6.43亿元,牧民自筹38.56亿元)全面完成11533个行政村614个定居点的民房建设,累计建成民房42146户。214122名农牧民喜迁宽敞明亮、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安全卫生、舒适保暖的定居新房,过上了现代文明生活。

突出村民活动中心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极大增强。以政府为建设主体,围绕定居点建设,大力开展以村民活动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极大提升。四年累计建成村民活动中心445个、文体广场449个,配备移动通讯信号发射塔24处、卫星电视接收设备94套,所有村民活动中心内设有村两委办公场所、卫生室、牧家书屋、牧业技术服务室、调解室和司法警务室,配套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和广播电视设施,让广大牧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公共服务的阳光。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围绕定居点建设,整体推进水利、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牧区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四年来,新建各类道路2173公里、桥涵4383、河堤和堡坎25.77万立方米;建成高位水池295处、供水管网975公里,打井614口;建成10千伏线路437公里380千伏线路1184公里,安装小微水能发电机组82台、变电器396台、路灯6164盏、太阳能热水器3.5万台;新建公共厕所679座、排污管网928公里、垃圾回收点1197个、简易垃圾处理场300处、简易污水生化处理设施275处。

突出牧区生产特点,帐篷生活内涵极大丰富。投入资金1.39亿元资金(其中财政投资8830万元,运输费955万元,牧民自筹4150万元),强力推进帐篷新生活行动2009年,全面完成4.15万顶帐篷及篷内9件套(太阳能照明系统、火炉、折叠床、奶油分离器、奶渣晒垫、收纳盒、折叠马扎、背水袋、多功能储物柜)生产生活设施的调运、发放任务。20116月,完成41457顶牧民新型帐篷和273顶村委会用帐篷的调运、发放任务。帐篷新生活行动使广大牧民群众用上了自己喜爱的多功能、高质量帐篷。同时,向牧民发放便携式卫星电视机2.76万台。

突出产业配套发展,产业结构极大优化。按照“定得下、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和产村相融的要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发展优质牧草、畜种改良、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等产业,完成投资2.5亿元,启动特色经济项目160个,种植优良牧草6.8万亩,新建棚圈1.8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2334个,新建改造特色蔬菜基地22.2万亩、优质水果基地24.5万亩、高原马铃薯基地23万亩,培育中低温食用菌2700万袋,基本做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二)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使全州4万余户20多万牧民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大变迁、大跨越、大发展对于推动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城乡统筹,城乡发展更加协调。通过建设,带动了村容村貌实现大变迁,一大批民族特色浓郁、功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村落民居靓丽面世,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建设,带动了城乡环境实现大改善,脏、乱、差落后现状得到清理和整治,实现了绿化、净化、美化和人畜分离、道路畅通、垃圾集中处理。通过建设,带动了新型城镇化实现大跨越,牧民聚居程度得到提高,城镇体系得到延伸,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三化联动打了良好基础。

促进了民生改善,牧区社会更加进步。作为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之一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从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入手,围绕定居点建设大力开展公共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其他两大藏区民生工程——“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的实施,以及近年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事业实现了空前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群众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广大定居牧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促进了三产联动,经济基础更加扎实。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整体改善了畜牧业基础设施、科技服务和政策投入等条件,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畜产品流通渠道拓宽,有力地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牧区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品牌打造,又为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服务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有效拓展了牧民群众增收渠道,增强了牧民自我发展、增收致富的能力。

促进了观念转变,生活方式更加文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实施后,群众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思想观念也随之转变,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开始形成。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健全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了群众健康水平,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激发了他们变革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快速传播和普及。

五是促进了民族团结,藏区社会更加和谐。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让广大牧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锻炼了一支思想品德素质高、科学文化素质强、职业技能掌握好的队伍;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健全了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管理规章制度,为全面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奠定了基础;文明乡镇、文明村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各族群众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增强。

二、项目实施的经验做法

四年来,阿坝州各族干部、牧民群众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按照“政府组织、群众自愿、就地从优、生活便捷、突出特色”的原则,精心组织、统筹推进,为全面完成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四项制度”,把工作平台搭建好

顺利推进项目建设,必须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搭好良好的工作平台,不断增强统筹协调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一是建立领导负责制度。及时组建州、县、乡三级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领导班子及办事机构,全面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积极推行分管领导一线指挥机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部门配合抓,社会各方支持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纵向落实到县、乡、村,横向细化到季、月、旬,并与各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大力推行目标责任金制度。三是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制定、实施了项目规划设计、项目代建、工程招标、安全质量、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村务公开及行政问责等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部门牵头、分工合作、分类指导、跟踪督查、全面审计等工作制度,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制度体系。四是建立驻点帮扶制度。启动 “万名干部联系农牧民”活动,实行州级领导分区督导、州级部门分区指导、县级干部联系定居点、各级干部帮村包户制度,做到了村村有领导挂帅、有部门帮扶,户户有干部指导。

(二)制定“四个规划”,把项目规划编制好

规划设计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作好定居点及其配套生产生活设施规划。一是做实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自下而上,县统计、州审核、省批复”的原则,以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清理核实为基础,编制了《阿坝州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总体规划(20092012年)》及7个专项规划,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建设内容及标准、保障措施等。二是做细年度计划。按照“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的要求,立足实际,合理调整年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及项目细化方案,将建设项目落实到了县、乡、村、组、户,确保了定居点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三是做优建设规划。设计出多套特色鲜明、生态环保的户型让群众选择,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村庄风貌,有效提升了村庄布局、民居设计、产业规划和建筑美学水平。四是做精点上规划。在新建村,统筹推进“一中心五通六配套”(“一中心”指村民活动中心;“五通”指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信;“六配套”指配套幼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流通、科技服务、环境保护设施)等公共及配套设施建设;在提升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重点推进“五改三推一整治”(“五改”指改房、改厕、改厨、改圈、改庭院;“三推”指推广太阳能、沼气、生物质炉;“一整治”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三)坚持“四个超前”,把前期工作准备好

提前谋划、超前部署,作好各项准备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工程建设是前提保证。一是超前安排部署。提前制定实施方案,及时召开推进会议,明确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做到了工作早部署、任务早落实、措施早到位。二是超前落实队伍。提前抽派干部、技术人员,及早对干部、技术人员和项目区牧民群众进行相关培训。三是超前宣传发动。坚持边建设边发动、边推进边教育,通过开设宣传专栏、组织参观学习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推进宣传教育,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四是超前储备建材。按照“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原则,健全特供机制,加强建材储备,确保建设进度需求。

(四)增添“四项措施”,把项目建设管理好

加强建设管理,确保质量进度,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坚持质量第一。组建质量监督组,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巡查,严格施工程序,规范施工行为;组织专家编写民房建设技术导则,落实监管责任;及时抽派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基层技术指导服务和农牧民培训工作;严把建材质量关,杜绝伪劣建材。二是实行倒排工期。各县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倒排建设工期,将建设进度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节点,做到周周有计划,旬旬有变化,月月有进展。三是实行定期通报。要求各县按旬分项报送工程建设进度,由州定居办汇总并及时报送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并在主要媒体上进行公开通报。四是及时督促检查。把项目建设目标、进度和质量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督查事项,做好经常性、专题性的检查督促工作,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

(五)进行“四个整合”,把各方资源利用好

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大力整合各方资源,才能形成推动工程建设的巨大动力。一是强化项目整合。按照“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突出特色”原则,以县为主体搭建平台,以定居点建设为中心,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清理、认真筛选、科学整合、逐项对接产业项目160个。二是强化资金整合。坚持“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各计其功”原则,整合包括定居项目等各类资金4亿元,设立财政专项贷款担保资金6.3亿元,并将新建定居的贷款额度提高到3万元/户,有效解决了集资难的问题。三是强化政策整合。坚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与灾后恢复重建、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特色产业培育、重点民生工程等政策相结合、同推进;切实加大扶贫扶持力度,有力推动了工程建设。四是强化人力整合。及时抽派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基层技术指导服务,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有效解决了技术人员缺乏问题。

(六)确保“四个到位”,把关键环节把握好

正确把握各个环节,保证相关工作到位,是推进项目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一是确保宣传、教育到位。采取进村社、进家庭、进学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牧民群众正确使用、有效维护各类设施,提高了设施使用率、延长了使用期限。二是确保机构、人员到位。坚持建管并重,将定居工程建设与后续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村社干部,做到了公共设施有人管、确保用。三是确保制度、监督到位。建立健全了群防群治、长效管理、综合监督、责任追究、经济赔偿等制度,做到了建好一个定居点、健全一套好制度。四是确保项目、资金到位。按照统筹整合、公开公平、科学使用、强化监管的原则,鼓励项目县开源节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持久发挥效益,使牧民群众共享均衡的社会服务。

(七)狠抓“四个发挥”,把积极因素调动好

加快项目推进,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助推项目建设的不竭动力。一是发挥对口支援作用。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眉山、自贡、资阳、内江、遂宁等6市分别对阿坝州11个项目县进行了对口援助。我们充分发挥对口援建单位在人才、技术上的优势,重点抓好牧民定居点规划设计工作的服务。从20092月开始,各对口援助单位的技术人员在州县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协同下,完成了608个牧民定居点的地质灾害评估、卫生学评价、地形测绘、生态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定居点和公共基础设施的选址,定居点建设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二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典型引领、示范推动原则,全面实行“六统六保” (“六统”指统一建设选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方式、统一投入渠道、统一项目管理、统一建设标准;“六保”指确保宣传到位、确保规划到位、确保资金到位、确保管理到位、确保帮扶到位、确保督查到位)制度,建成州、县级牧民定居示范点45个,精品定居村19个,示范引领作用良好。三是发挥职能部门协同作用。分别确定了州、县定居办和相关部门的任务和职责,形成了定居办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了责任到人、目标到位、工作落实、实施有效。四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尊重和顺应群众的意愿,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让群众“一事一议”,把决策权交给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不等不靠、加快建设。

三、项目实施的后续服务

四年建设期限已满,任务圆满完成,但我们不能就此万事大吉。今后,还必须着眼于巩固和发展项目建设成果,为推进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的贡献。

继续加大对藏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争取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切实加大对藏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藏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快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加强对藏区的人才援助和培养力度,继续选派优秀人才入藏援助,组织藏区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学习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和做法。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紧紧抓住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加快藏区跨越发展、新一轮连片扶贫开发等重大机遇,切实加大对藏区的政策、投入力度,推进藏区跨越发展。

继续推进牧区产业加快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集群,使农畜产品能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紧紧依托牧民定居点建设,以“藏家乐”“农家乐”等为载体,努力培育特色乡村旅游业,切实推进藏区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真正实现牧民群众“住得下、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继续加强和创新牧区基层社会的管理。必须加强对牧民定居点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深入研究,寻求有效途径、政策和办法,切实加强定居点及其公共和配套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切实加强定居点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效地发挥村级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村级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提高“两委会”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两委会”进行居点社会管理的能力。

继续抓好牧民群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组织定居牧民开展现代科技、文明礼仪、法律法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文化娱乐、科普知识和“双语”培训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科技文化活动,使广大牧民群众牢固树立科学意识、文明意识、法律意识、卫生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努力提高藏区牧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责任编辑:admin)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