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林:会理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会理县委副书记 张秀林
会理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主动放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这一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一个意见、两个规划”以及地震灾区“一个政策,一样对待”等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全县“‘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大局,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要求,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新村建设为引擎,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基本实现了让农民“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享受好的公共服务”这一目标,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投入大、产业强、广覆盖、普受益等特点。
基本做法和成效
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千方百计助农增收。依托会理良好的“红(石榴)”“黄(烤烟)”“黑(猪羊)”“绿(早市蔬菜、水果)”等农业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着重突出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积极发展支柱产业。2012年,示范片内连片种植烤烟3.01万亩,完成规划目标任务(2.955万亩)的101.9%;种植石榴5.33万亩,完成规划目标任务(5.31万亩)的100.4%;培育生猪、黑山羊等规模化养殖户1292户;2011年示范片农业总产值6.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4%,示范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9216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614元),同比增长21.2%。
加快推进新村建设,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异址新建、原拆原建、跨村联建、村企联建、部门帮建、城乡共建、移民统建等多种模式建设新村。2010年以来,潭溪河示范片启动新建新村26个,建成24个,占三年规划目标任务(20个)的120%;打造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1个,新建农居1308户,占三年规划目标任务(1094户)的119.6%;完成农房改(扩)建及风貌功能改造11098户,占规划目标任务的(7749户)的143.2%,辐射带动周边新建新村27个,建成农房890户;改(扩)建农房2097户,农房风貌改造9001户;带动全县120个新村建设(不含灾后恢复重建的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9.6%,完成农房新建和改造60690户。
大力夯实基础设施,农村条件日臻完善。完成水利渠系177.44公里,标美水窑745口,大、中型水池137口,提灌站14个,供水站5个,新增有效灌面12517亩,自来水饮用率达92.4%。建成示范片中轴线公路48公里,硬化通村道路154公里、村内道路248公里、入户道路498公里,村社道路和入户路硬化率达97.1%。新建村级供水站5个,自来水饮用率达92.4%。完成农村土地整治167866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5922口,农户“九改”(改房、厨、厕、圈、窗、院、路、水、电)率达100%。完成南阁村等6个村的农网改造工程,改造低压线路154公里,形成了较完备的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配套跟进,农村生活更加方便。示范片内20个村均已建成“1+12”模式的村级服务(活动)中心,搭建集办公、便民等功能为一体的强农惠农平台,认真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群众办理相关手续;“农家书屋”增添书籍16.5万余册,体育活动中心配全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篮球场等设施,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村小学、村卫生室、农家超市、村邮站配套,开通了农村公交和宽带网络,创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老人供养所和福利院;生产生活垃圾收集率和处理率达92%,人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还积极承担培训农民群众、调解邻里纠纷、发布科技信息、交流产销情报等任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
基本经验
尊重农民意愿,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初期,由于对“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等问题理解得不深,加上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对农村土地、建房、修路、发展生产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个别地方曾出现不广泛征询农民意愿、急躁冒进的倾向,导致工作“一头热”,甚至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后来改进工作方法,走群众路线,既讲清楚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逐步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尊重农民意愿,是建设新农村的先决条件。
把握本质和内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虽然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但三年来,对新农村建设本质和内涵的理解,还是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初,在加强宣传的同时进行农房风貌打造,公路沿线等地方农房外墙在很短时间内被粉刷一新,老百姓和许多干部都不认可,私下里讥讽为“刷白就是新农村”。随着时间推进大家逐步认识到,风貌打造可以短期内改变村庄面貌,但还不是新农村建设,于是一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新农房在各地建设起来,但很多老百姓还是有意见——住在没有农具、没有牲口的现代小洋楼里并不能根本改变生活在农村这一现实。再后来,逐步探索出了“前庭后院+小楼”“前庭后院+屋檐”等形式,结合村落周边环境,做好辅助用房及院墙建设,形成错落有致、川滇风格、民族特色鲜明的建筑整体;特别是大卷新村等一批综合体建设,还特别考虑了医院、学校、可供集体活动和经营的设施,不但让农民搬得进、住得下,更要让家家户户都能发展。由于抓住了新农村建设本质,突出了内涵,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壮大支柱产业,是新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经济、富民惠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中,“生产发展”放在首位,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会理连续四年干旱、遭遇几十年不遇特大干旱的重要关头,会理县鹿厂镇铜矿村村民户均投入上万元抗旱,部分村民投入几十万元修建抗旱设施,这正是由于近年来全村发展石榴产业使户均年收入达到几万元,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万元打下的良好基础。地处金沙江边的会理县鱼鲊乡河漂村抓住“8·3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机遇,在加快农房重建、硬化进村路、完善公共设施的同时,着力发展早市蔬菜和亚热带水果,亩产值超过15000元。如今,一个产业增收强劲、进出交通方便、民族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邻里关系和睦的彝家新村,正在给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注入全新的内涵。事实证明,只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了,才会为新农村长远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所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依托农村专合组织把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成功经验,更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发展石榴的鹿厂镇铜矿村、发展亚热带水果的鱼鲊乡河漂村,还是搞多种经营的南阁乡南阁村,都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道理。
重点注意的几个问题
捆绑投入,量力而行。在会理的303个村中,县城城郊和边远农村发展基础不一样,金沙江干热河谷、坪坝地区和高寒山区各有其实际条件,甚至在民风民俗、资源禀赋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并且新村也没有实现全覆盖。在今后的新村建设中,应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村民实际财力,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移民新村、新一轮新农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等政策捆绑投入的实际条件,合理确定新村建设的项目和规模,确保农民住进新房子后仍然过得上好日子。
产业优先,突出特色。不发展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就成为一句空话;不发展经济,就不能真正改变农村面貌,农民就不能致富奔小康。从全县303个村来看,各村的资源禀赋、人口素质、生产生活习惯都有差异,甚至表现出极大的差别。仅从资源上说,除石榴、烤烟、畜牧、矿产等传统优势资源外,特色养殖、华山松、核桃、花椒、亚热带水果、早市蔬菜等资源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从本村实际出发,吃透国家政策,把握市场需求,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林则林,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走出支撑新农村持续发展的路子。
统筹发展,分类推进。经过抓住“8·3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潭溪河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重大机遇,会理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从全县来看,仍然呈现出南重北轻、“K轴线”上主线多两翼少的态势,特别是在益门、太平、通安等园区,缺少像铜矿村、河漂村、南阁村那样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点。因此,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抓住“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移民搬迁、“1+12”城镇体系建设等重大机遇,统筹考虑加快北部云甸、白果湾、益门镇、通安镇、太平镇等新村建设;极探索适合北部各高山乡以及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特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特别要注重破解高寒山区、金沙江流域居住分散、条件艰苦地区的产业发展和适当集中居住的难题;做好潭溪河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完善和扫尾工作,使典型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更强。通过统筹发展、分类推进,实现“乡有产业、村有特色、户增收入”的目标,让更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让新农村建设政策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惠及全县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