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农鉴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自贡市沿滩区农委:产村相融 整体推进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四川农鉴网www.njw.sc.cn作者:本站日期:2013-12-20来源:本站

【字体:留言评论

 产村相融  整体推进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幸福家

自贡市沿滩区农委

沿滩区地处川南,辖区面积469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69个村,现有人口39.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3.67万人,农业劳动力资源21.14万人,有耕地25.87万亩,是四川省粮专资金授援县(区)、全市农副产品和商品粮供应基地。主要产业有柑桔、蔬菜、瓜椒、水产、生猪和蛋鸡等,是长江中下游优势柑桔产业带、最适生长区,四川省30个柑桔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县(区)之一,是四川省盆地丘陵地区花椒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县之一,是生猪和蛋鸡无公害生产基地。

示范县规划范围包括仙市古镇示范片和金银湖示范片,涉及仙市镇、瓦市镇、沿滩镇、黄市镇、刘山乡、永安镇等6个乡镇的43个村456个村民小组,面积106.6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9.3万亩。其中,田5.8万亩,土3.5万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00元,高于全省七点九个百分点。

仙市古镇新农村示范片涉及仙市镇箭口、百胜等11个村,瓦市镇沱湾、合星等9个村;沿滩镇人民、詹井等3个村,共计23个村232个村民小组,面积53.253.06平方公里,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49元。

金银湖新农村示范片涉及永安镇云龙、兴加等到6个村;刘山乡云丰、回龙等4个村;黄市镇红旗、凤凰等9个村;沿滩镇跃进村,共计20个村,224个村民小组,面积52.8平方公里,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33元。

一、推进情况

2013年上半年,沿滩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川委发〔20132号)文件要求,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新村为载体、产业为支撑,按照“四态一体、产村相融”理念,全力推进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截至6月,示范县完成投资56143.5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58.8%。其中,省级专项资金完成300万元,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区本级财政投入1512万元,完成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投入7304.9万元,业主和农民投入46826.6万元。

(一)新村建设快速推进

2013年,我区规划建设新农村综合体2个,新村聚居点15个,新农家大院3个,风貌整治1363户。上半年,仙市百胜和黄市凤凰2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已完成集聚300户人的农民聚居区建设;刘山云丰、永安云龙等8个新村聚居点已建成,入住农户640户,仙市箭口二期、瓦市合星、黄市光明、农丰等4个新村聚居点正加快建设,仙市马丘、沿滩詹井、人民3个新村聚居点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场地平整,永安七一新村聚居点大春收割后即开工建设;仙市箭口和黄市农丰2个新农家大院已完成整治,完成民居风貌整治756户。重点小城镇黄市镇建设有序推进,临街风貌塑造已完成,农业生态公园已开工建设。截至6月底,已完成投资27665.74万元。

(二)产业连片规模发展

围绕柑桔和蔬菜两个主导产业,配套发展花椒、甘蔗等特色产业。规划新建蔬菜基地12130亩,其中,大棚蔬菜780亩;柑桔4921.5亩,花木2060亩,花椒835.8亩,甘蔗3300亩,实施花椒管护4300亩,柑桔管护4600亩,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2处,发展水产3390亩,培育农家乐5户。目前,已新发展蔬菜6250亩,其中,大棚蔬菜280亩;柑桔1521亩,花木1100亩,花椒800亩,甘蔗3300亩,实施花椒管护4300亩,柑桔管护4600亩。新建规模肉兔养殖场和蛋鸡规模养殖场各1个,新发展水产1600亩,引进培育星级农家乐2户。完成投资7732.47万元。

(三)基础设施有序推进

规划建设农村公路54.866公里,其中改扩建公路4公里;实施土地整理2812亩,新建渠道54.759公里,整治渠道35.352公里;新建提灌站2座,改建16座;新建蓄水池193口、山坪塘229口、囤水田8252.192米、石河堰19座;新建生产道68.949公里、入户便道2公里。目前,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9.6公里,超计划任务4.74公里;实施土地整理2812亩,新建渠道21公里,整治渠道25公里;新建提灌站2座,改建8座;新建蓄水池108口、山坪塘119口、囤水田4120米、石河堰10座;新建生产道35公里,入户便道2公里。完成投资6147.3万元。

(四)公共服务规范建设

规划建设19“6+1”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和15个休闲文化广场。目前,黄市农丰、仙市箭口等5“6+1”服务中心和广场建设已全面完成,刘山云丰、仙市百胜等6“6+1”服务中心和广场正加快建设,巩固提升了仙市柏树、刘山红光等4个村级阵地,配套完善了相关文体设施。完成投资1798万元。

(五)机制创新活力增强

创新机制体制,将示范县建设纳入区重点工作目标考核,重点督查督办,干部工作绩效与晋升挂钩,建立规划设计会审、部门资金整合和对口帮扶、乡镇不等不靠先建后补机制。区政府在财力紧张情况下,挤出1512万元本级财政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在全市率先成片推进“新型小城镇、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新农家大院现代农村新型四级居住形态建设。推行产业发展“土地入股”“委托专合社管理”和“七统、五定、三公开、两分”的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上半年,全区先后引进了自贡城投公司、四川水木阳光农业有限公司等城市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示范县建设,建基地4900亩。培育长寿蔬菜、永强生猪等5个合作社,吸引入社群众800余人。完成投资12800万元。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遵循“四态一体”抓规划修编

我们遵循产业形态、居住形态、文化形态和自然生态“四态一体”和“产村相融”理念,对照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的建设要求,在深入调研和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新村建设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修编,增强了规划的时代性、针对性,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有序推进和持久发挥效益。

(二)探索“四级居住”抓新村建设

坚持以新村建设带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新村建设,围绕省委提出的农民集中居住目标,进一步探索农村四级居住体系,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和旧院改造等建设方式,推动小城镇—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新农家大院现代农村新型居住形态建设。仙市、黄市等依托小城镇新建了一批农民新区,2个新农村综合体、15个农民聚居区建设快速推进,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同时,按照川南民居风格,加大民居风貌整治力度,构建出格调相对统一的20公里新农村示范村落。在全市率先实施旧院改建和庭院整治,仙市箭口、永安七一、黄市农丰新农家大院成为全市亮点。示范片内农民聚居率达35%,生态民居率达81%,安全饮水率达95%,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85%

(三)立足农民增收抓产业发展

把促农增收作为发展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柑桔、蔬菜、花椒、甘蔗、水产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在推进中,我们注重业态培育,形成了山顶种花椒(柑桔)-山腰栽甘蔗-山洼养鱼的立体农业形态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注重利益联结,积极探索产业托管、业主+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土地入股分红的收入分配模式,培育和发展了跨区域的金银湖蛋鸡和立丰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了农产品直销网店,推行农超对接,力促农民增收;注重业主引进,上半年,示范片的6个乡镇新引进业主大户7个,投资2.6亿元,新建沿滩玫瑰园、刘山樱花园、刘山智能蔬菜大棚、瓦市特种水产等产业基地0.49万亩,带动了当地农户800余人就地务工;注重品牌打造,实施花椒、甜橙、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注册了长寿”“众康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了沿滩农产品的知名度和效益。

(四)依托项目整合抓基础建设

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新村建设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整合金土地、小农水、农村危房改造、现代农业重点县、连片扶贫等项目,重点对20公里新农村示范长廊沿线的村加强了田间渠系、耕作道、小型水利设施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片整理零星田块,形成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同时加大对示范片内村组的生活设施建设投入,强化集中供水、能源电力、广播电视、网络宽带等设施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示范片新村道路入户率达95%、集中供水率达80%、移动电话覆盖率100%、供电普及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五)围绕延伸覆盖抓公共服务

按照七化十二有要求,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的基础上,与新村建设结合,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了19个标准化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了一批休闲广场、警务室、医务室、农家超市和文体娱乐设施。加强农民培训,围绕特色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上半年开展了增强致富本领,同心共筑中国梦千名农村技术人才培训,组织培训新型农民3万人次。加强环境治理,在黄市农丰、光明,仙市箭口、马丘等村开展了农村庭院综合治理试点,实施前庭后院整治,建设生态田园新村。推进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生产生活垃圾收集率和处理率达95%,示范县内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文化建设,建立农村文化活动室、电教室、农家书屋,培育和挖掘民间版画、打腰鼓、扭秧歌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六)紧盯目标任务抓工作推进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省级新农村示范县建设工作,确立了争创优秀等次、确保群众受益的目标,建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推进办,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并纳入区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实施重点督查督办。建立了部门对口帮扶机制,区级部门和乡镇按照各自分工,协调配合,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切实强化资金保障,区本级财政承诺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示范县建设,确保了工作顺利推进。

三、主要经验

一是探索形成了四级居住体系。坚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共享城乡统筹发展成果,通过政府画格子、业主建小区、农民得房子,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和旧院改造等模式,推动新型小城镇、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新农家大院四级居住体系建设。

二是率先实施了农家大院改造。坚持新村建设不大拆大建,通过部门合理规划、群众自主建设、政府给予补助、在保证农民不离乡离土的情况下,对相对集中的院落进行建筑立面及屋顶改造和庭院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引导农民适度聚居。

三是创新建立了产业托管模式。坚持推行产业发展“托儿所”,通过政府出项目、合作社出技术、专业队出人员、群众得实惠,把农民单家独户的产业发展交付给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专业队伍,实施种、产、收一条龙服务,从而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基地标准化建设。

四是着力搭建了项目整合机制。坚持全区“一盘棋”,以示范县建设为平台,实施区农委列清单、部门列帐单、乡镇扯回单“三单”方式,多渠道整合各类项目集中投入,有效带动社会资金和群众自身投入,形成“政府主导、项目整合、部门帮扶、农户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快速推动示范县建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是农民参与度不足。目前农村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导致新农村建设人才缺乏,部分项目村一事一议筹资建设和投工投劳建设能力不足。

二是创新意识不够。沿滩区农业队伍较为老化,对新观念、新技术在认识和推广上相对滞后,创新意识不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不足。

三是区域推进不平衡。2013年,我们围绕20公里新农村示范长廊,重点打造沿线15村,其他村投入相对较少,推进不均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在下半年工作中,加大力度,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全面完成2013年建设任务。一是抓重点。全面推进20公里新农村示范长廊建设,狠抓沿滩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金银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仙市古镇片的优势柑桔基地和金银湖片的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全面完成仙市百胜、黄市凤凰新农村综合体和15新村聚居点、3个新农家大院改造。二是抓产业。抓好20公里新农村示范长廊和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加快仙市百胜慢餐文化产业园建设,着力在水产业、畜牧业上做大增量。三是抓增收。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全力推进示范县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确保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20元,增长20%

                                   



(责任编辑:admin)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