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勇:全域打造绿色罗江 推进生态文明新进程
中共罗江县委书记 徐光勇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纳入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罗江山川秀美,自然生态良好,是我们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建设作为罗江持续发展的根基,鲜明提出打造“产业罗江”“文化罗江”“生态罗江”的发展战略,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绿色罗江”工程,扎实推进“创模”“创森”工作,全县绿化面积大幅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全域打造“绿色罗江”,林业生态效益显现
实施八大绿色工程,加速林业生态建设。统筹规划林业生态建设,实施县城区绿化、道路景观林带、水系景观带及生态林、山地森林保育与质量提升、绿色村镇、特色林业经济产业、绿色罗江风采宣传和绿色细胞创建八大工程,全域推进“绿色罗江”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46%,绿化覆盖率达46.12%,林木蓄积量32.6万立方米;县城绿地率32.03%,绿化覆盖率达35.12%,人均公共绿地8.98平方米;道路绿化率95.5%,水系绿化率96.72%;形成以“一江、两河、九线”为脉络,以天然林、经济林和城镇绿化为屏障的绿色生态体系。
林产联动发展,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结合新农村产业精品村、整村扶贫、林业血防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等项目发展特色林产业,不断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建成1.5万亩罗江贵妃枣产业基地,成片发展2.26万亩核桃,2000亩天马山水果精品园基地、3000亩西蜀柚乡产业基地、1600亩青花椒产业基地和2万亩杨树、桉树工业原料林基地。引进培育8家花卉苗木生产经营企业,建成千亩紫薇园。发展10家百万产值以上林下种养企业,新盛名凤源、鄢家镇青龙山、慧觉山林鸡种养结合模式成为营林农户致富的亮点。依托林业生态资源,发展20余家乡村生态农家乐,白马关景区、天马山翠冠梨生产基地成为绿色生态旅游的热点。发展36家涉林业专合社,入社农户2786户,带动农户5963户,入社农户户均年收入2万余元,是全省11个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创建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之一。坚持“还权于民、还山于民,还利于民”,完成林权确权领证,确权面积达6.54万余亩。有序推进林权有偿流转、入市流通、抵押贷款,林业发展更具活力。
全面打造绿色家园,林业生态建设氛围浓厚。贯彻“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搞好宣传发动,全社会积极投入造林绿化。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5个,4个镇抓紧创建省级生态镇。打造农村集镇绿化栽植示范点10个,绿色乡村8个、绿色社区2个。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上半年义务植树50万株,参与人数近10万,植树面积6000余亩。建成“和谐”“巾帼”“青年”“新婚”等6个主题林,形成植树造林的社会风尚。
二、全民共建“绿色罗江”,凝聚林业生态建设合力
党政重视,领导有力。成立“创森”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林业、住建、水务、交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配合抓、全员参与共同抓的“创森”工作格局。将“创森”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工作落实。印发“创森”工作方案,明确职责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工作职责。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完成“创模”专项规划,启动“创森”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规划造林绿化区域,落实到镇,具体到点。
整合项目,多元投入。健全政府导向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社会广泛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群策群力抓林业生态建设。分解细化造林绿化任务,落实到部门,细化到项目,整合项目投入。近两年来,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灾后重建、绿色通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风貌改造、新农村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成片造林6.14万亩,绿色通道近96公里,补植3万余亩,年均造林超过万亩。
科技支撑,建管并举。坚持科技强林,重视绿化建设科技推广应用。引进四季杨、园宝枫、薄壳核桃、樱花等新品种,成功开发本地特色干果贵妃枣。大范围推广应用烟雾机防治、频振式杀虫灯等现代病虫害防治手段,推广容器育苗、嫁接、矮化密植等适用技术,有效保护环境,提高造林质量。强化“三防”工作,加强林业执法,查处各类林业案件71起;实行联防群治,森林火灾损失率连续十五年为零;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1‰以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宣传引导,全民参与。广泛宣传绿化知识和法规,努力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借力“枣子节”“诗歌节”、科技“三下乡”等活动,抓好生态科普宣传。发放《致市民的一封信》,开展“创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等“五进”活动,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设置大型宣传牌40余块,悬挂宣传标语80余幅,“创森”宣传处处可见,“创森”知识人人皆知,营造全民主动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全力以赴,增添措施,确保成功“创森”
目标任务再落实。按照2013年成功创建四川省绿化模范县,2015年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的总体目标,明确时间节点、细化落实工作任务,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2%,全域建成“城市森林化、集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通道林荫化、渠系秀美化、宅院花园化、山区生态化”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打造“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季秀丽,空气清新”的优良环境。
工作机制再创新。完善绿化委牵头,林业、水务、住建、交通等成员单位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林业生态建设机制。完善项目整合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按行业、区域划定绿化责任范围,县城区、道路景观、水系景观、景区绿化同步推进,逐步形成区域亮点,打好绿化攻坚战。采取以奖代补政策,大力引进花卉苗木企业,有序推进林权流转,促进林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发展生态旅游、种养结合等经营模式,提高林业经济综合效益。扩大主题林、纪念林规模,推广认领认植模式,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工作成效再巩固。持续推进“绿色罗江”建设,以实施以八大工程为抓手,以沿山沿江沿路、城市规划区、景区景点、农村房前屋后为重点,通过封山护林、封山育林、绿化景观打造等综合措施,强化管理、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努力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落实森林管护责任,逗硬“三防”举措,切实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