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农鉴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李刚: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 打好“全域扶贫”总体战

四川农鉴网www.njw.sc.cn作者:本站日期:2013-12-11来源:本站

【字体:留言评论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

打好“全域扶贫”总体战

中共巴中市委书记  李 刚

省委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尤其是“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把准了四川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关键,对激发各个板块的内生动力,重塑四川经济版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认真贯彻“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紧密结合巴中实际,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总体战,奋力与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

一、深化市情认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追赶跨越

巴中是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建地设市2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巴中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加快改变。但目前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市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全市人均GDP、人均财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占全省40%10.2%83.7 %76.9%,按照扶贫新标准,全市仍有贫困人口57.6万人。据初步测算,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巴中GDP年均增速不能低于17%,按照分类标准测算也不能低于14.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要分别达到16.3%,到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十分繁重,扶贫攻坚、加快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经济地理的眼光、发展和开放的眼光审视市情,巴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正在逐步凸显。一是巴中区位条件加快改变。巴中至广元、成都的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巴中至陕西、重庆的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再过三五年,巴中的对外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立体交通体系将基本形成,巴中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成渝、关天两大经济区结合地带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二是巴中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全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日益彰显,为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竞争优势。尤其是可以运用先发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成果,高位起步、高端嫁接,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巴中进入扶贫攻坚新阶段。巴中被国务院确定为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巴中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上下谋求更好更快发展、奋力追赶跨越的信心。

二、认真贯彻省委战略决策,努力探索和走出贫困地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路子

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办法,着力“五统筹”“五促进”,突出新区、园区、社区同步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聚集、农民向城镇聚集、土地向规模化经营聚集,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培育产业园区、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区等多层次增长点,跨越式推进“全域扶贫”,努力走出贫困地区统筹城乡、扶贫攻坚、追赶跨越、全面小康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把巴中建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

一是在区域经济板块中,强化区域协作发展,形成比较优势。巴中是秦巴山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川东北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具有地处成渝西“西三角”几何中心的独特区位,生态环境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绿化率达90%以上,农林、矿产、天然气等特色资源比较丰富。立足独特区位和生态优势,明晰在全省和秦巴山片区、川东北区域的发展定位,加强区域协作发展、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突出绿色发展、生态经济,更加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等大的经济区域,使巴中成为成渝经济区向北拓展市场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成都大都市经济圈的产业配套基地和绿色农产品配送基地。

二是在市域经济板块中,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着力次级突破。巴中区域性贫困的关键问题,是缺乏具有支撑性、带动力强的增长点和增长极,要改变市域整体性贫困面貌,必须坚持“多点支撑、多点突破”,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突出“三区同建”,强化基础支撑,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配套、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着力强化产业支撑,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17年末,建成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园区1个、200亿元园区1个;着力强化城镇带动,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力争到2017末城镇化率达45%以上。通过不断增强基础、产业、城镇的支撑带动力,力争到2017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两番。

三是在县域经济板块中,坚持分类指导发展,夯实底部基础。坚持全域规划、优化功能分区,科学布局一批特色产业区(块带),加快形成北部山区、中部浅山区和南部丘陵区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极。北部山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重点发展林果、中药材、森林蔬菜和草食畜牧业;中部浅山区重点发展富硒茶、食用菌和畜禽产业;南部丘陵区重点发展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优质粮油、蔬菜、水果和水产养殖业。大力支持县城和一批重点镇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平昌星光工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中心村和居民聚居点,农村聚居度达50%以上。坚持扩权强镇,加快推进部门工作职能下放、机构下延、力量下沉,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县区、乡镇发展活力。力争到2017年末,有5个区县梯队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实现“倍增计划”。

三、统筹城乡发展,奋力推动“全域扶贫”取得阶段性突破

围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部署,以统筹城乡发展理念谋划“全域扶贫”,超常规、跨越式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系统谋划,城乡一体、全域规划,为科学扶贫开发提供保障。健全四级城镇规划体系。坚持全域巴中,加快构建市中心城市—县城—特色镇—中心村和居民聚居点四级新型城镇规划体系。突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群,编制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新型工业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完善市、县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城乡建设、重点项目用地预留足够空间。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既弥补欠账,又适度超前,全力打好基础设施攻坚战,夯实扶贫开发基础。努力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巴中至达州、陕西、重庆高速公路,启动建设绵阳—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巴中至达州的铁路;积极推动巴中机场建设;启动建设巴城绕城环线、连接县(区)的公路环线,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境内交通通畅问题。加快建设综合水利网络。把治理渠江流域水患与水利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快建设4座中型水库,力争年内开工红鱼洞大型水库,为渠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实现“全域灌溉”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现代能源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实施500千伏变电站等18个电力项目,大力促进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努力构建现代能源和信息服务网络。

统筹三次产业发展。树立“产业兴市”理念,扎实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四化同步,强化扶贫开发支撑。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开放合作、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创新驱动、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布局“三轴”“两圈”“六组团”工业体系,加快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家具产业、服装鞋帽业、清洁能源产业、机械配套产业等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商品率,加快构建以畜牧、林果等为主体主导的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和旅游业。突出发挥“红色”“绿色”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观光旅游和山地运动休闲度假目的地。扎实抓好园区建设。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的思路,坚持产城互动、园城相融,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增强产业承载能力、配套能力、保障能力和发展能力。近年来,全市引进了中石化、达芙妮、雨润集团、海螺集团、大唐集团、重庆奥狮、建丰林业、上海恒大集团、福建盘兴集团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产业项目落户园区。

统筹四级城镇体系建设。按照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构建四级城镇体系,强化扶贫开发带动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按照 “一城两翼”的空间布局,着力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把主城区巴城建成“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宜居宜业”的大城市。加快东翼兴文新区建设,再造一座“产业新区、人居新城”。扎实做好西翼恩阳区的机构设置和规划、建设工作,重点彰显文化特色,打造历史名城。积极推动县城建设。按照中等城市的标准加快3个县城的建设,着力提升县城的带动能力、综合功能、人文环境和景观品质。扎实抓好新村建设。坚持“产村相融、群众自愿,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错落有致、相对集中”,突出抓好一批重点镇、中心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中心村和聚居点集中。

统筹改善当前和长远民生。坚持当前和长远结合,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以巴山新居为突破口,加快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市规划连片扶贫区100片,每年实施12片以上,力争7年完成,确保建一片、发展一片,努力实现57.6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各连片扶贫区,深入实施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农民技能培训和生态建设“六大扶贫工程”,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片、连片扩面、整村推进。通过巴山新居工程,力争7年时间完成41.39万户农村土坯(危旧)房改造计划。通过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到2017年末,村道公路通畅率达90%以上。通过实施产业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7年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8%下降到7%

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对外对内开放并举,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增强扶贫开发动能。扩大对外开放。把开放合作作为巴中发展的主动力,不断加强与成都首位城市和其它次级城市的协作发展、错位发展,主动融入成渝、关天两大经济区,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台港澳等地区的合作,努力建成四川北向东向开放高地。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强力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产权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鼓励支持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返乡创业,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发挥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动“全域扶贫”的工作格局。



(责任编辑:admin)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