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大园区,小业主”模式成功之解析
邛崃市政府副市长 李建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克服个体家庭经营的分散性和粗放性,土地撂荒,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地土地规模流转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各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有力推动了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但在众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中,其可推广性、可复制性成为大多在局部地区取得成功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硬伤”。本文通过调研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大园区,小业主”粮食规模化经营模式,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希望能为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一些启迪。
一、“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简介
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位于新邛路以北,属成都平原。2009年以来,通过固驿镇及仁寿村组织协调,成都金卓农业有限公司按照土地级差,整体流转仁寿村4602亩土地,采取“大园区、小业主”粮经复合模式开展水稻规模化制种。大春生产中,由金卓公司采取土地网格化、生产组织契约化管理的方式,以100~500亩为项目单元,引进种植业主和种粮能手,严格按照“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收购”八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水稻制种和高产示范。在小春生产中,园区充分依托邛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源优势,配套种植中药材、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粮经复合的轮作模式。
仁寿村通过“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实施水稻制种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有效地提升了土地产出率,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009年以来,固驿镇仁寿村大春制种亩平均收益始终稳定在1000元以上,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增收8~10倍。截至目前,全村转移劳动力1962人,就近转移劳动力450人,累计集中聚居农户达169户,培育种粮大户、各类农业经济人30余人,充分解放了农村青壮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和解决40、50人员就地就业难题。2011年,仁寿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0463元,“大园区,小业主”水稻规模化制种基地辐射带动全市发展高端种业基地2.3万亩,有力推动了固驿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二、“大园区,小业主”模式解析
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成本已在历史高位,农业劳动力相对性短缺十分突出,特别是农业生产属于季节性劳动密集型,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难以控制,效益最大化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的凸显。仁寿村“大园区,小业主”模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根本在于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环节”。
成功关键之一:强化一个支撑
作为“大园区,小业主”的核心龙头企业,成都金卓农业有限公司始终坚持科技自主研发,将年销售收入的5%纳入科技研发预算,引进吸纳各类中高级专业人才17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0人),2012年5月,公司注册建设了成都金卓种业研究院,形成了一只稳定的科技研发队伍。公司先后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绵阳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杂交育种、生物育种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公司拥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粮油品种达14个,正在进行国家区域性品种试验的中试品种18个,成功申请了无晾晒干燥技术的专利保护,解决了规模化制种的晾晒问题。正是抓好了科技这个产业高端的源头,抢占科技前沿、产业链条的高端,园区产品才能占据市场和价值链条的高端,形成稳定的市场效益。目前,园区产品现已覆盖全国11个省市,并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先后在尼泊尔、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试种和销售,产品效益稳定,仁寿村长期以来农业低效、低附加值的传统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由此可见,抓好了科技支撑这个核心,找准了水稻产业高端的定位才是仁寿村“大园区,小业主”模式成功的根本。
成功关键之二:化解两个风险
市场风险和种植风险是现代农业发展难以逾越的两道屏障,无论是自然家庭的小规模农业生产,还是适度规模经营,两个风险的规避是农业生产是否能高效的重要因素。仁寿村“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在两个风险控制上,实现了科学分解,即园区龙头企业主要承担市场风险,小业主主要承担种植风险。
在市场风险上,龙头企业主要做到“三个稳定控制”。一是注重科技研发,实现原种、农药、肥料的统一供给和统一技术规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构建营销网络,培育品牌,确保产品市场供给稳定;三是通过契约管理的方式组织业主对园区进行水稻规模化制种,确保产品回收稳定。
在种植风险上,小业主主要通过细化量化水稻制种各个环节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做到最低生产成本控制,避免了公司化经营大包大揽造成的成本浪费。同时,公司每年从销售利润中拿出的2%作为风险基金,在个别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分担部分灾害损失,与小业主切实做到风险共担。
成功关键之三:造就三类主体
社会化分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精细高效农业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在仁寿村“大园区,小业主“模式运行中,三类生产主体对园区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种粮大户、种粮能手。水稻制种是具有劳动密集性和精细性特征的高端产业。在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越是劳动密集型和精细型的产业,规模生产成本控制难度越高。调研结果表明,2011年,仁寿村“大园区,小业主”水稻规模化制种平均成本约为2000元/亩,比一般农户制种低9个百分点。这样的成本控制水平,源于园区培养造就了一批包括“全国种粮大户”周家林在内的种植大户、种粮能手对水稻制种从播种、耕地、扬花、收割等各个环节的精确掌握和精打细算。目前,在园区内的10多名种粮大户、种粮能手中,仁寿村村组干部或当地产业带头人占90%以上,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边缘化不攻自破。
二是农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分工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在固驿镇仁寿村,有农机服务组织者、植保服务组织者、专业扬花服务牵头人等各类生产服务经理人20余人。农业经理人通过组织劳动力、农机、农资等资源,对水稻制种组织实施“链条式服务”,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稻制种季节性用工短缺的矛盾。
三是社会化服务组织。从2006年仁寿村开展粮食规模化经营至今,仁寿村已逐步演变成较为稳定的劳务输入中心,劳动力、农机服务需求稳定。以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江苏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田丰植保专业合作社、仁寿劳务公司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扎根仁寿村,与“大园区,小业主”利益联结日益紧密,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随着水稻制种产业工人、专业农业机具在园区的集聚集中,园区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成功关键之四:推行两个契约化
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已成为我们的广泛共识,但如何将工业理念与现代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确有不小的难度。仁寿村“大园区,小业主”的两个契约化管理从龙头企业与小业主、小业主与社会化服务机构间找准了切入点,在适度规模经营管理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龙头企业对“大园区,小业主”实行契约化管理。龙头企业负责土地整体流转,合理规划项目单元,制定完善生产技术规程,提供原种等关键生产资料、保证产品全面回购,与小业主签订生产和产品回购协议,由小业主具体组织实施生产。通过龙头企业与小业主的契约化管理,实现了产品质量、产品数量的稳定。二是小业主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经理人开展契约化合作。小业主通过对水稻制种各个环节分解量化,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经理人签订劳务协议,有效规避了因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造成的经营损失,规模成本控制优势充分发挥。
三、“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的隐忧
仁寿村“大园区,小业主”模式,有效解决了粮食规模化经营的成本控制、劳动力季节性短缺、两个风险分解、规模化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诸多难题,但同时存在一些隐忧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小春生产的脆弱未得到根本转变,产出潜力远未挖掘;二是适度规模经营融资矛盾依然突出,资金压力没有真正释放;三是各类强农惠农政策没有与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无缝对接,没有体现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
四、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解析仁寿村“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的成功和不足,不难发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两个风险如何分解、成本如何控制”。因此,我们认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找准产业定位。大力发展产业高端,占据价值链条的高端,实现稳定的市场效应。重视产业发展规模与效益最大化的关联性分析,避免土地规模流转经营不分产业、不看区域“一刀切”的现象发生。
强化龙头带动。突出龙头引领,以工带农,转变发展方式,做到龙头企业科技、品牌、加工优势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资源优势的有机衔接,实现农业产值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加快适度规模经营基地的农产品初加工规划布点,最大限度的破解因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产品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风险。
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机、植保、农资物流配送、劳务公司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加大农业职业经理人、种粮大户、种粮能力等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推动农业生产和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转变;着力构建完善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公共品牌、农村金融“五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
破解融资瓶颈。充分利用成都市统筹城乡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向适度适度规模经营颁发集体土地经营权证,积极探索集体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融资贷款模式,改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融困难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