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农鉴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张根生:坚持“四个到户” 建设巴山新居

四川农鉴网www.njw.sc.cn作者:日期:2013-12-10来源:本站

【字体:留言评论

 坚持“四个到户” 建设巴山新居

中共平昌县委书记  张根生

近年来,按照省委统筹城乡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以“巴山新居”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全域扶贫的总体要求,我们从平昌实际出发,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新村规划、产业链接、项目带动、服务管理上下功夫,组团式、成片式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不断提高新村生命力、产业覆盖面、投资放大率、群众满意度,切实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贫困面貌。

一、坚持群众做主,新村规划到户

牢固树立统筹城乡的理念,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激励、典型示范,让群众参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全过程。集中民智全域规划。围绕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建设幸福美丽巴山新居。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规划建设中心村和聚居点,截至2011年底,全县农村还有8.26万户危旧土坯房。计划到2015年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4.9万户,建成中心村20个、聚居点900个、“巴山新居”3.15万户,危旧房改造面达到70%,到2020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新村规划建设由群众做主,通过自上而下发动群众讨论、自下而上层层把关,合理确定新居的选址、风貌和户型,制作《巴山新居户型图集》供农户自主选择,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技术标准建设,实现政府意志、专家意见、群众意愿的充分融合。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的原则,突出山水生态、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采取三种方式建设巴山新居,引导农民适度聚居,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一是新建,结合避灾搬迁、危房改造,按照拆旧建新、一户一宅的原则,在地质安全、交通便捷、基础较好的地方建设聚居点,形成新型社区;二是改造,对新村规划区内没有安全隐患的旧房进行风貌改造,对当地特色鲜明的农家大院进行改造扩建,提升品味;三是保护性建设,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院落民居,在保留原有结构和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对灵山乡草坝村巴灵大院进行保护性修复,充分展示巴人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保持了川东北民居特色。点面结合成片推进。根据丘陵山区特点和农村人口流向,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半径,实施组团布局、成片推进,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率先建设新村示范片,在此基础上连线扩面、覆盖全县。全县规划10大片25个小片,每年实施23片,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发展繁荣一片。去年以来,启动以驷马镇、元山镇为核心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建成创举、中岭、通木等25个示范新村、293个聚居点、2.22万户巴山新居。

    二、坚持群众受益,产业链接到户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龙头带动、专合组织、农民参与、部门服务四方联盟机制,培育畜禽、蔬菜、茶果、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农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今年19月,全县农民现金收入4297元,同比增长17.53%龙头带动做大产业。坚持“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农户”,引进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基地。龙头企业通过品种推广、科技示范、效益带动和市场服务等方式组织农民进入产业链,企业把生产环节的利润让给农户,重点在销售和加工环节赚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返租经营、入股分红参与经营管理,实现增收。全县引进培育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户面达48%。引进四川同利公司建设驷马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发展商品蔬菜3万亩;引进广东温氏集团建设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目前已在5个乡镇带动发展合作养殖户370户,养殖户年均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专合组织带农入市。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依托专合组织一头联系农户、一头连接市场的优势,通过做大规模、延伸链条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实现“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驷马镇阳升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加工辐射带动周边11个村农户种植商品蔬菜4700亩,户均增收3800元以上;按照“资源共享、信息共有、市场共建、利益共赢”的原则,以7个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巴山青蔬菜专业联合社,在全县建设成了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部门参与服务全程。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市场销售平台、信贷支持平台服务农业发展,开通“平昌县农商网”,拓展特色产品销售市场,大力支持“驷马豆瓣”“欧菜园”“巴山土鸡”等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持群众主体,项目带动到户

统筹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资源,通过政策激励和项目配套带动农户自主投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巴山新居”可持续发展。整合项目资源带动投入。坚持新村建设到哪里、项目就配套到哪里,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新村建设,项目管理主体、管理渠道、资金用途、使用方案、审批程序“五不变”,公益性设施以财政投入为主、经营性服务项目以受益业主投入为主、产业发展以企业带动农户投入为主、入户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到户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让项目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全县整合项目资金6.2亿元投入驷马—元山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带动业主投入4.2亿元,农民自主投入13.5亿元,引导社会捐赠0.3亿元。聚集市场资源撬动投入。大力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积极开展产权抵押融资,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全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融资1.2亿元。创新市场化融资模式,成立12个投融资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产业化经营。统筹民力资源自主投入。全县107万人中有近30多万在外务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带动产业发展。元山镇在外务工人员贺春雷回乡租赁林地2000多亩创办土鸡养殖场,年出栏土鸡30万只,带动发展林下土鸡养殖户300户,农民户均增收2万元。
    四、坚持群众满意,服务管理到户

农民适度聚居后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文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着力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上下功夫,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与服务管理方式同步转变,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突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把新村建设的过程作为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过程,坚持“三自三议三同步”的群众推动机制,新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由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实行“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实现党委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同步互动,党组织、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同步用力,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与服务管理方式同步转变。新村建设采取竞争立项、滚动调项的办法,优先支持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实施项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让群众真正成为“巴山新居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创新机制加强社区管理。坚持把中心村和聚居点作为新型社区来管理,完善路、水、电、气、网络、环保等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一长四员”(院户长、卫生保洁员、绿化管理员、水电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管理机制,建立管护公约,实现农村社区管理常态化。健全体系强化公共服务。推动机构、人员和职能下移,按照“1+6”模式建好村级组织、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合调解、农家购物等公共服务中心,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社区一样的便捷服务。整合资源加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组织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和文明素质教育,在全县广泛开展五星级“幸福家庭”建设创评活动,着力营造文明健康、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责任编辑:admin)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