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农鉴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苟乙权:科学规划 创新机制 产村相容 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川农鉴网www.njw.sc.cn作者:日期:2013-12-10来源:本站

【字体:留言评论

 科学规划  创新机制  产村相容

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于雅安市雨城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中共雅安市雨城区委副书记、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苟乙权

近年来,雅安市雨城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917号)文件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抢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积极探索“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打造盆周山区新农村建设样板为目标,迅速启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中里镇张沟新村等一批新农村示范点相继建成,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在工作中,我们既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投入机制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一、雨城区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雨城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引领,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目标,加强公共事业,着力打造具有雨城特色的生态村落,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目前,茶叶、水禽、林竹、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效应已初步凸显,中里张沟新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已在改善农村住宿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雅安市雨城区被省政府正式认定为第二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

特别是今年以来,雨城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意见》,从体制机制上对新农村建设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启动了合江镇塘坝新村建设项目,拟投资1亿元打造产村相融的新村典范;即将完成陆王村和后盐村的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整理土地3.6万亩,新增耕地0.406万亩,流转土地0.3万亩;新建食用菌标准化基地400余亩累计面积达1000亩;新增省级农民专合社2家;新建通村公路55公里,新增蓄水能力5.5万立方米,新建沼气池618口。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雅安市雨城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亟待从体制机制上予以解决。

建设规划相对滞后。川委发〔200917号文件下发后,雨城区迅速将上里、中里、碧峰峡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并提出了“一轴四产五园区”的新农村发展模式,随即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04月完成总体规划。但是,该规划未涵盖雅化集团技改搬迁、九龙水库等重大项目搬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一定程度上与当前发展实际不相适应。同时,编制规划涉及产业调查、部门职能分配、民意检测、社会发展前景等许多方面的工作,用时长,而引进的规划编制单位超前思维略显不足,规划与当前发展实际不完全吻合。此外,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对省、市项目依赖性较强,往往省、市下达项目计划后,才匆忙开始调查、定点、邀请专业部门进行规划编制,但省、市对项目实施的时限要求非常高,部分规划缺少必要的论证和修改,造成规划严谨性、规范性、可行性部分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工作。

建设标准相对不高。雨城区按照省级示范片的标准,设计制订了打造北线市级新农村三年规划,但当前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主体多为政府,加之缺少省、市级专项资金的支持,部分规划建设项目不得不因资金不足予以调减。同时,根据农村实际,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采用“统规自建”建房模式,部分村民因资金不足等原因,擅自调整房屋规划设计,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划设计施工,造成建设效果参差不一,建设成效与规划预期差距较大。

产业支撑效应不强。近年来,雨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发展壮大了茶叶、水禽、林竹、猕猴桃等特色产业,但是在成片集中、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提升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缺乏有力的农业产业支撑。同时,雨城区工业主要集中在“两区一中心”,旅游业、茶叶、水禽等主要分布在有限几个乡镇,林竹的深加工产业链尚未形成,其他乡镇新农村建设面临工业、农业、旅游业产业支撑作用都不强的问题。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是新农村建设中项目土地大多采用流转形式予以解决,但建设部分项目需占用土地指标,受国土政策和建设用地指标制约,很多项目难以按时、有效实施。二是受当前信贷政策影响,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个体户申请贷款的额度小、难度大,在农户自筹建房、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新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多方面工作,上级各种涉农项目多数有指定的实施时间和地点,将其用于新农村建设,与上级项目管理的要求不完全相符。同时,这些项目基本上是“条条”对口安排,地方政府难以集中统筹。

农民主动参与不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群众存在一定程度的等、靠、要等消极思想,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房建设等重点工作推进不够快,效果不够好。农民素质整体还不高,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发展实际,部分农民仍然存在“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的思想误区,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还存在消极怠工、扯皮拖延、讨价还价、阻挠施工等现象。

三、对策和建议

按照“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的指导思想和“成片连线、扩面连片、整体推进和全面覆盖”的思路,实施产村全域规划、特色产业布局、项目带动新村、村集体为主体、多元投资联动、文明新风进万家、经营美丽乡村的模式推进。

重科学规划,凸出地方特色。高起点、高水平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更加注重规划的纲性引领作用,结合省、市相关精神,按照全域规划的要求,委托知名专业规划设计机构,充分考虑并融合雨城历史、人文及产业特色元素,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新村规划;高品质做好每个自然村的新村聚居点规划编制工作,实现新村聚居点规划全域覆盖。按照“亦家亦店亦景”的模式,注重新建农房的格局、风貌,设计体现雨城特色的多种格调农房式样,供新农村建设选择。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确保新村建设20年乃至50年不落后。

重产业支撑,促进产村一体。产业支撑的目的是农民可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单单是住房条件的改善,更是产业的聚集和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农业特色优势、工业带动和旅游富民效应,以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林竹等特色农业和南北乡村旅游度假、川滇藏物流园区、草坝工业园区为产业支撑,布局全域新村。加快建设雅化技改搬迁新农村,利用九龙水库项目启动竹乡新村建设。同时,规划建设吉林化纤、华汇锂业和雅康铁路、雅康高速搬迁新村。

重示范带动,促进连片发展。打造特色亮点,以点带面地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按照2013年初迎接市上检查的要求,有效整合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倒排建设工期,快推进合江塘坝、草坝园区两个示范点的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的示范和样板。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推进集中连片发展。确立“村集体为主”的推进模式,村民成立业主委员会,以统规联建模式推进新村建设。

重投入创新,促进多元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财政投入,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财尽启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打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充分利用《土地法》集体土地可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相关规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平台商,采取BT等建设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引进社会资金参与。

重建设成效,促进群众受益。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利用全域旅游优势,建设、经营具有接待功能的美丽乡村。通过年猪节、桃花节、猕猴桃节、斗茶节等活动,不断推出不同特色的产业新村,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引导村民建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机构,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同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打造优美乡村环境

 



(责任编辑:admin)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