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陈建生:强基础 定责任 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中共冕宁县委书记 赵 勇
冕宁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建生
冕宁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北部,是农业大县、革命老区,辖38个乡(镇)23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38.64人,其中乡村人口34.53万人,劳动力21.32万人。冕宁县辖区面积422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5251公顷,森林覆盖率5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立体差异明显,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
近年来,我们围绕“682”农业增收工程,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夯实新村建设产业支撑,促进产村一体、产业与新村互动相融。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第一要事来抓,保持了粮食生产面积和总产的稳定,粮食单产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计算)24.32亿元,增长4.67%,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00元,增加1047元,增长16.41%,粮食播种面积510330亩,增长0.35%,粮食总产量达167754吨,增长1.55%,是四川省优质稻发展基地,也是全省种植粳稻规模最大的县之一,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粮食生产大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切实抓好“六个强化”。
强化组织保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民以食为天。抓好粮食生产,无论是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还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粮食生产,用现代理念谋划粮食生产。始终突出粮食生产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布局的战略地位,力促粮食生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流通市场化、农民专业化,使之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相得益彰、互补互动,成为富民强县的强大动力,不断强化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委常委为组长、县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农办、农业、水务、粮食等部门及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冕宁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科技人员具体抓的工作格局。把粮食生产工作列入县级各有关部门及各乡(镇)经济目标考核内容,与各乡镇(场、办)签订了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明确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粮食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等目标任务的实现。特别是在重要生产季节,县委县政府都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涉农部门联席会议,专题研究粮食生产工作。并全面实行县级领导包片、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社区)、乡(镇)干部包组、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包农户的“五包”责任制。
强化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对国家惠农、支农政策,不折不扣加以落实。认真落实了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并组织财政、监察、农业等部门对补贴发放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全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279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228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514万元。
二是落实良种补贴政策。全年良种补贴408.36万元,补贴面积44.32万亩,其中水稻良种补贴195.33万元、补贴面积13.02万亩;小麦良种补贴113.23万元、补贴面积11.32万亩;油菜良种补贴19.3万元、补贴面积1.93万亩;玉米良种补贴80.5万元、补贴面积8.05万亩。
三是落实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资金224万元,其中补助物资小麦“一喷三防”用叶面肥33.3334万袋、玉米用地膜130.21吨。
四是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全年农机购机补贴620万元。购置各类机具3203台,其中大型收获机械21台、大中型机械25台,受益户2999户。
五是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制定出台《冕宁县2012年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冕宁县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和部门职责。2012 年参保农户达到12938户,参保面积达5.2万亩,其中水稻参保面积4万亩、玉米1.2万亩,参保面均达到了100%。全年共核实因“8.31”泸沽特大洪灾水稻、玉米损失理赔金额94.88万元。
六是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全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274万元。
七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各项配套机制,确保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受益权,并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合理流转,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务工经商增加收入,使“种 地能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强化技术服务,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技服务组织,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重点抓好以下四项技术推广工程:
一是“种子工程”。以实施良种补贴项目为支撑,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加快高产、稳产、优质、抗逆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
二是“沃土工程”。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为基础,通过举办培训班、应季发放资料、发送短信等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达到提高产量、节本增效的目的。
三是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预测预报,通过编制病虫情报、开展病虫害防治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指导农民科学防治,提高防效。做到了测报准确、宣传到位、防治及时,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同时,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和种粮大户,逐步扩大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全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12.517万亩,防治23.47万亩次,挽回粮油损失4563.9吨,相当于全县农民减少经济损失9000余万元。把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4%,达到了上级规定的损失控制指标。
四是“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农业技术人员贴近农民、了解农民的优势,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农民田间学校、广播电视讲座,以及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入户到田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技术指导、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粮食作物种植水平。全年共组织各类农村实用新技术、技能培训班28期,培训咨询4.94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技术资料1.55万份,图书2600册,光碟210张,施肥建议卡80000张。
五是不断优化农机化装备结构。年末农机总动力达15万千瓦。完成机耕面积22万亩、机播面积1.7万亩、机收18.6万亩、机插秧5100亩,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达53.9%。
六是创新市场机制强化产销衔接。几年来,通过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形式组织生产与加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全年共拥有8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发展22家,专合组织成员446个,带动农户33245户。全县省级农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1家,州级龙头企业4家、县级龙头企业7家,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33家。
强化高产创建,实施典型示范带动
以高产创建活动等项目为载体,组织广大农技人员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促进了技术措施的落实。全年创建粮食生产示范片点82252亩,其中整乡(镇)推进马铃薯示范片面积31060亩;建立水稻高产示范片41077亩、小麦高产示范片10116亩。
一是水稻高产高效创建。全年完成水稻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41077亩,其中,沙坝和泽远片10360亩、先锋和河边片10408亩、石龙和后山片10183亩、复兴和宏模片10126亩,涉及55个村261个社,共计21969户9.263万人。示范片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标准化种植推广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100%,全县4个万亩高产创建区水稻一类占31%、二类占40%、三类占29%,平均亩产达到635.4公斤,达到了高产高效创建目标。
二是马铃薯高产高效创建。大力推进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脱毒种薯推广率、标准化种植率(双行高厢垄作)、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100%,以创建高产示范片带动全县马铃薯生产水平整体提高。全年我县完成马铃薯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31060亩,其中:大桥镇10820亩、拖乌乡10130亩、彝海乡5100亩、曹古乡5010亩,涉及18个村,98个社,6013户,3.0429万人。示范片脱毒种薯率达到了100%,标准化种植推广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100%,全县3个万亩高产创建区马铃薯一类占28%、二类占43%、三类占29%,平均亩产达到2144.6公斤。
三是小麦高产创建。在泽远乡跃进村、沙坝镇胜利村等17个村实施小麦高产创建,完成高产创建面积10116亩,项目区通过“推广优质抗病良种,适期精量播种,实施“一喷三防”技术,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带动全县小麦生产水平整体提高。整乡推进高产创建区小麦一类占27%、二类占48%、三类占25%,平均亩产达到527公斤。
强化农业基础,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冕宁县始终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强粮食生产后劲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全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7个、国家投资4616.36万元,依托农业项目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一是开展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年总投资751.69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其中重点打造了复兴镇水城村、明春村、红星村建设高标准农田0.5万亩,完成田型调整0.1万亩、灌溉沟渠2.16公里、田间生产路1.25公里、培肥地力0.5万亩。
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4万亩次,配方肥施用推广20万亩次,采样测试500个,同时开展田间肥效试验,完成水稻“3414”1个、示范1个,玉米、水稻施肥定位监测各1个,大麦“3414”1个、示范1个。
三是加强水利建设。投资5042.51万元,其中:中央省州县财政3100万元、受益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折资1942.51万元,完成辖区宏模、先锋、河边3个乡17个行政村“小农水”工程项目。新建及整治干、支、斗、农渠289.563公里,新建蓄水池45口,总容积10100万立方米,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412亩,改造泵站1座(装机2×132千瓦)。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6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16.695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12万公斤。
三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在河边乡詹家村、桂花村、新安村、蛟龙村投资59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552万元,群众投入40万元),改造面积5000亩。
四是开展农机提灌能力建设。全年新建提灌站2台/264千瓦,解决了6030 亩土地的用水问题。全年机灌面 5.1万亩,机电提水量1020万方。新增农机总动力 1592.9千瓦,发放跨区作业证150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3.9%。
强化市场监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县农业综合执法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工作措施,严把各个环节,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坚决取缔贩假、售假、无证经营等非法行为。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8人次,检查农资经营户300户次,其中种子经营户133户、取缔无证无照农资经营摊点3个、立案查处违法经营农资案件9件,没收违法所得5239.70元,处以罚款5432.90元,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