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全:抓产业 破难题 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小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吴定全
小金县作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小金篇章中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小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做法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该县以“三农”为核心,抢抓灾后恢复重建、牧民定居行动、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全州三百工程建设等重大机遇,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农村优势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特色农牧业、道地中药材等为主的农村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主导产业推动、组织形式创新、联结机制完善、服务领域拓展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子。
种植产业优化升级。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以基地育企业,以企业促基地,以基地带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逐步形成了高山加工型马铃薯,半山加工型马铃薯+蔬菜+苹果,河谷苹果+酿酒葡萄+其他优势产业,马铃薯、酿酒葡萄、苹果等产业齐头并进。2012年,全县酿酒葡萄基地达7900亩,总产1200吨;苹果基地5.25万亩,总产24000吨;马铃薯基地6.45万亩,总产71000吨;蔬菜基地2.44万亩,总产2.5万吨。九寨沟天然葡萄酒业公司收购葡萄鲜果1200余吨,销售葡萄酒400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小金宝清果业公司收购苹果2900吨,实现产值800万元;四川豪吉(集团)小金必喜食品公司收购马铃薯360吨,生产淀粉60吨。多元化基地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实现升级,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副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农牧民实现增收。
养殖产业巩固提升。2012年,该县新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8个、种草养殖基地4.3万亩、牧区暖棚3200平方米。注册登记农牧业专业合作社45家、社员220余户900余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4家。围绕肉、草、特三大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突出抓好优质肉生产、饲草地建设和特种养殖三大产业经济带发展。2012年,全县规模化小区建设达到5处50余户,建成规模养殖场突破100户(处),当年全县出栏牲畜95861头(只),肉类总产量7000吨,畜牧业总产值2.7亿元,畜牧业纯收入同比增长3.4%。
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把科技引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中药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2年,全县中药材种植公司达7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7个,引种、试种中药材10余个品种,已种植6个品种,猪苓、杉木鱼等人工种养探索有序。全县中药材人工种植达6500余亩,梅花鹿养殖178头,野生药材抚育1255亩。当年采挖中药材2797亩,总收入达503.46万元,亩均收入1800元以上,1098户中药材种植户人均增收917元。
沙棘产业逐步壮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宽产业增收渠道,2012年四姑娘山沙棘公司、夹金山饮品公司和金山沙棘厂实现产值1500万元,带动农户4000余户,户均增收2800余元。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沙棘叶中提取黄酮技术项目成为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首批备选项目。
旅游产业振兴发展。依托生态、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以三百工程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建成一大批精品旅游村寨、幸福美丽家园和特色魅力乡镇,农家乐、牧家乐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2012年,全县上规模的农牧家乐和乡村酒店达144家,从业人员400余人,有效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二)主要做法
因地制宜,以区域特色引领产业。充分利用该县特色农产品优势,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坚持“产业优先、基础先行、区域开发、规模带动”和“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思路,积极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业特色基地建设,整合资金投入,集聚生产要素,大力扶持和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业,酿酒葡萄、苹果、马铃薯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特色水果、反季节蔬菜、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农企嫁接,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近年来,该县努力化解交通不畅、区位优势不明显等“短板”制约因素,立足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上门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先后引进九寨葡萄酒业公司、小金宝清果业公司、小金必喜食品公司、四姑娘山沙棘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发展成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了企业与产业联动互促。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培育州级民营科技企业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该县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撑。
探索创新,以机制体制保障产业。一是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企业与农户形成了相对稳定、滚动发展、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到2012年底,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社达115家,其中省级示范农村专业合作社2家。强化农企合作,与四川天瑞园集团签订绿色生态蔬菜产业发展协议,初步构建了“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社对接”的农工贸一体化格局。二是在全州率先建立了农业产业风险防范基金,初步探索并建立了“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三是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为目标,大胆探索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新模式,并成功流转土地经营权5000余亩。
多措并举,以综合配套助推产业。一是政策助推。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产业扶持的配套政策,为助推农村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金融助推。加大涉农小额资金信贷力度,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形式,变“输血”为“造血”,重点扶持酿酒葡萄、道地中药材、生猪养殖等项目。累计发放支农贷款近亿元。三是基金助推。在财政资金中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前景及助农增收的有效程度,实行财政扶贫贷款贴息,滚动支持企业和产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问题,助力起跳,促其良性发展。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发放产业基金600余万元,财政贴息400万元。四是智力助推。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力度,2012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124期,培训农牧民61110人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撑。五是帮扶助推。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健全覆盖全县的帮扶体系和工作机制,注重产业发展引导和智力支持,有效增强了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小金县农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小金县资源丰富,新农村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小金有丰富的旅游、草山林地、矿产和水电资源。境内拥有四姑娘山、夹金山、两河口、抚边区、美兴区五大旅游景区,是四川旅游西环线南部重要支撑极,是雪山草地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川西旅游大、小西环线的必须通道。现有林地15.5万公顷、草场333万亩,森林覆盖率37.76%,是四川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境内有虫草、贝母等各类名贵中药材1500余种;松茸、蕨菜等野生绿色食品170余种;金、银、铜、硅、大理石、花岗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水电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97.78万千瓦,流域面积大于6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规划开发电源点48处,总装机70.61万千瓦。
产业基础优势。近年来,小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积聚了一定的产业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了苹果、马铃薯、酿酒葡萄、沙棘等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构成技术培训、种苗繁育、大田生产、产品保鲜储藏、商品销售的产业体系。全县生猪、肉牛、土鸡、梅花鹿等养殖业健康发展;玛卡、大黄、秦艽等道地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玉米、绿豌豆、油菜、甜樱桃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规模。
政策支持优势。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推进藏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小金县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和科教人才等领域也享受到一系列优惠待遇和政策支持,农村产业建设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劣势
近年来,该县立足产业抓发展,初步实现了扩基地创靓点、强专合找市场、促流转抓定单、调结构增产量“四个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小金特色的农村产业发展路子。但小金县级财力非常拮据,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较低,农村产业发展仍然落后。
基础设施落后的综合性。小金县地处高山峡谷和干旱河谷地带,发展不足仍是最大的县情,“穷为路致、贫为水致、困为电致”的基本现状仍未改变,加之县级财力困难,自身发展能力弱,水、电、路等建设成本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性落后。全县仅有耕地12.9万亩,人均仅0.56亩,加之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全县134个村的水、电、路、通讯等设施亟待改造。
产业化水平的低层次性。尽管该县苹果、马铃薯、酿酒葡萄、沙棘、生猪、土鸡等农畜产业,秦艽、铁棒锤、玛卡等中药材产业有一定规模,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撑缺乏,产业建设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农村经济仍以农户家庭经济为主体,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较低,产业链短,产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及附加值低,农产品基本以原料形式外销。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320元,远低于省、州平均水平。
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农产品单一,加工能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农产品加工企业粗加工占主导,增值效应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以苹果、马铃薯、沙棘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种植面积不够,原料不足,企业生产能力剩余,存在亏损,受到冲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做优。
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近年来,小金县初步形成了以抚边河流域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以沃日河流域为主的酿酒葡萄、苹果、玫瑰及特色小水果产业基地;以美沃河流域为主的甜樱桃产业基地;以汗牛区的花椒及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基地。同时,在日隆镇、新格乡、两河乡等15个乡镇建立了以猪、牛、羊、土鸡、獭兔、特种养殖(生态野猪、梅花鹿)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基地。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和产业基地建设,该县优势产业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但纵观全县,产业发展仍不均衡,134个村产业发展不一,个别乡镇或村重视农村产业发展程度不够,加之缺乏资金,导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产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农牧民素质不高的整体性。经济落后、资金不足和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造成农民的素质培养、技能培训和知识普及不足,农民素质整体落后。全县80%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文化层次较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市场观念等意识不强,组织化程度不够,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仍然落后,生产效率较低。
三、小金县农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办法
发展小金新农村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把农业产业化放在首位,重点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新农民等方面狠下功夫。
必须在产业规划上着力。搞好产业规划是新农村产业建设的前提。新农村建设产业规划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优势区域农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必须根据市场前景、自然条件及发展基础,科学规划农村产业。一是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加强以特色水果、酿酒葡萄、豆薯、蔬菜、道地中药材、优质畜禽为重点的农牧业“六大基地”建设,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二是优化河谷平坝地区和高半山区农业生产布局。河谷平坝地区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总体要求,以建设葡萄、苹果种植基地为重点,发展特色水果生产;高半山区要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以蔬菜、马铃薯、道地中药材、山野菌菜等为重点,扩大农产品产量,优化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依托乡村旅游,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以嘉绒藏族文化、民族风情、大小金川古战场等重点历史文化为依托,推进嘉绒民族文化体验区建设,以沃日土司官寨为龙头,推进沃日乡官寨村、窄小村,两河乡大板村、木城村、两河村,达维夹金村、胆扎村、继英村,日隆镇长坪村、金峰村、双碉村和双桥村等民俗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以回归自然、体验藏族习俗、农家风情为主的观光游、休闲游、自助游等多种旅游方式。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产业的重点。要按照“政府推进、群众为主、投入多元、建管并重、注重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尽早搞好国道350、351线的提档升级,完成巴郎山隧道、县城过境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打破交通主瓶颈;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力争完成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有条件的地方可向组道延伸。要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加快小水电开发,尽快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重点解决好农村电网改造盲点村、无电地区。实施移动“村村通”、邮电“组组通”和电视电话“院院通”工程,加强乡村宽带网和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村通讯信息服务体系。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抚美达日”灌溉工程,搞好农村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完善灌排体系,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建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三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加工龙头企业开办农产品连锁超市,拓展物流业务,打造农民增收平台。健全完善农业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兴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兴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提供服务。
在培训新农民上着力。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训新农民是发展农村产业的基础。建立教育培养的长效机制,把农民培养成为懂经济、有技术、闯市场的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新农村产业建设的重要手段。一要增强农民发展新农村产业的本领。充分发挥科研单位、职(技)校、乡镇农技站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和知识推广中的作用,以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培训、市场知识培训,打造技能化、知识化、专业化农民,为发展农村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致富创造条件。二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增加培训资金,完善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规模,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技术型、外向型劳务输出,打造小金劳务经济品牌,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转型能力。三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乡镇为单位,分期分批对乡村干部、农村流通大户和种养能手,进行合作理念及相关知识培训。围绕小金主导产业,按照“自愿、互利、协作、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小金特色的生产、加工和购销型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扶持农民走向新的联合与协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推广先进技术,化解市场风险,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一要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根据该县农村产业规划,吸纳民间资本,推行土地租赁转包,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公司化科技示范场(园)。通过典型示范,提高全县农村产业基地的科技含量和产业规模,实现标准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使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不断提高,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要积极扶持宝清果业、四姑娘山沙棘公司、兴隆农副产品公司、九寨葡萄酒业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玛卡、玫瑰、蔬菜、绿豌豆等加工企业,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挥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的作用,把农业和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三要倾力打造产业品牌。首先要培育品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选准主攻方向,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文化底蕴,注重产品包装和宣传,培育自己的优势品牌。当前要积极培育“小金甜樱桃”“圣山野猪”“洁沃藏香猪”“小金苹果”和“鑫鸿玛卡茶”等本土品牌,实现“养鸡生蛋”的目的。其次要嫁接品牌。继续借助“川藏高原”这个品牌,策划、嫁接出一批以小金人文资源冠名的好品牌,实现“靠山生金”的目的。再次要引进品牌。利用资源优势,优化环境,建好沙棘、葡萄等民营工业基地,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品牌,实现农村产业经济“借船出海”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