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超:实施项目攻坚 加快创新发展 奋力推进幸福美丽新农村再上新台阶
奋力推进幸福美丽新农村再上新台阶
中共成都市温江区委书记 谢 超
温江地处成都平原腹心、成都西部新城的核心区域,拥有“金温江”和“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全域成都”发展思路和“五大兴市”战略总体部署,温江区紧紧围绕“幸福美丽新温江”的建设目标,以城乡统筹为总揽,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促进都市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双倍增”,全区农业农村实现了持续繁荣和稳步发展。在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基础上,圆满完成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西南赛区赛事活动,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区,以现代花木、有机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的欣赏型都市现代农业竞争力逐步加强,圆满完成省级新农村示范区三年建设任务,连续三年省级新农村示范建设考核优秀。2012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628元,同比增长13.3%。
一、创新推进思路,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发展欣赏型都市现代新农业
坚持以产业融合构建欣赏型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产业发展思路,初步构建了以现代花木产业为主导、有机农业与休闲农业协调发展的欣赏型都市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探索发展“智慧农业”。紧紧抓住温江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区的契机,启动“智慧农业”建设,不断推进现代农业的管理信息化、生产智能化和营销网络化。二是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强化花木主导产业链条延伸,加快有机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融合互动,拓展都市休闲农业多元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接二连三,一三联动”欣赏型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实现都市农业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温江花木产业的彩化、香化、美化升级,初步形成了现代花木市场体系,温江在全国的“花木高地”地位得以巩固提升。全区花木连片种植面积达15万亩,在地资产达120亿元,年销售额达20亿元。突出有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编制了《成都市温江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实施了永宁万亩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全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达107亿元,有机农业产值0.6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37%。充分放大温江花木、大田林盘生态和产业优势,优化完善“一区两线九组团”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柏萃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乡村度假酒店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影响力,实现了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5%以上。
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欣赏型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坚持“两个带动”发展导向和园区化、精品化发展方向,加强对欣赏型都市农业功能内涵的挖掘拓展和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一是打造都市农业精品展示窗口。加快推进欣赏型都市现代农业资源聚合载体建设,重点打造友庆高端田园生活服务区、鱼凫田园都市现代农业体验区、农科城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等一批精品农业园区。二是加强产业高端包装策划。瞄准花木产业、有机农业产业链条的研发、精深加工、交易等高附加值环节,做好高端项目的包装储备和柏萃西部乡村俱乐部二期、花城印象、贡嘎神汤等重点项目的策划规划,形成了“板块化、规模化、园区化”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格局。三是配套完善工作机制。围绕项目攻坚,建立完善了重点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及时跟进要素保障、拆迁安置和配套服务等工作,做好全方位服务和保障,实现了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形成了产业发展示范带动效应。
坚持以品牌战略增强欣赏型都市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温江花木”“温江花卉迪斯尼”“温江造”农产品三大品牌,增强欣赏型都市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提升 “温江花木”优势品牌。优化完善花木电子商务中心、价格指数中心和景气指数中心功能,规划建设成都花木交易所和国际生态花木城等交易市场,加快推进花木标准制标、贯标和提标工作,已完成71个优势花木地方标准编制、颁布和实施,实现了花木标准化、电子化交易,“温江花木”已成为全国花木产业首选品牌。二是打造“温江花卉迪斯尼”特色品牌。深入挖掘花卉苗木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温江花卉迪斯尼”休闲农业品牌,逐步形成全国性的知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品牌,全区现已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826个,年接待游客74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8.7亿元。三是推广“温江造”农产品品牌。建立完善温江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加强营销宣传推广,提升上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温江造”农产品专柜影响力,打造了佳润园蜂产品、想真有机食品、温江红七星大蒜等农产品品牌,“温江造”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深化城乡统筹,以综合体建设为突破,打造产村相融美丽新农村
科学规划,探索综合体建设指标体系。坚持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突破,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方向,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组团推进方式的确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是编制总体规划。启动编制了《成都市温江区区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成都市温江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模式、风貌特色、重点环节等内容。二是明确推进路径。优先选择“靠近城镇、靠近产业、靠近林盘”的重要节点和发展区域,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各个新农村综合体点位建设规划,到2012年底,全区已建成新型社区90个,涉及农户41365户,建成“平原型”新农村综合体12个。三是构建指标体系。在总结已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新农村综合体指标体系,涵盖农业现代化、农村品质化、农民富足化3大类58项,明确了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建设、基层治理等各方面涉及的指标水平,为同类型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供了合理参考。
分类推进,建设宜居宜业综合体。根据全区产业发展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布局实际,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以体现农村特色、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一是打造市镇集成型新农村综合体。在中心场镇、项目拆迁集中安置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引导,创新社区管理,着力打造市镇集成型新农村综合体。二是打造产村相融型新农村综合体。在城区或场镇外具备适度规模发展现代农业的区域,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等重要产业节点开展新村建设,建成了以和盛镇友庆社区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与田园生活交相辉映的产村相融型新农村综合体。三是打造林盘整治型新农村综合体。在具有川西特色的生态田园林盘区域,重点实施散居农房的改造完善,促进新村环境提升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步改善。通过开展精品文化旅游村、特色旅游景观名村建设,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建成了以万春镇罗家院子等为代表的、具有明显微型田园特色的林盘整治型新农村综合体。
统筹推进,加快综合配套和管理创新。按照城乡统筹、全域统筹、功能统筹的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等建设进程。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政策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发展协调有序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二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配套。积极开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十分钟公共服务圈”“十分钟文化圈”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标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新农村综合体在新村建设标准上实现更高水平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达到“1+23”以上。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创新。鼓励村(社区)针对文体类、社会管理类等项目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引入社会组织共同提供服务、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促进村级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打造一站式社区服务综合体。建立完善了以居住地为单元的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分工协作的新型村级组织构架。在涌泉街道瑞泉馨城等基础较好的社区,积极探索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了数字化网格服务平台,按照城市社区的理念服务管理综合体,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三、加快收入倍增,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培育幸福新农民
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以深化“三资”量化和“两股一改”成果为核心,加快培育农村股份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加强培育新型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全区改造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137个、股份经济合作联社90个、联合总社5个,带动农户5.6万户,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80%。二是重点培育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发展以农村产权、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专业合作组织,引导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各类专业合作联合组织,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在区外建设高端原料生产基地。三是创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建立完善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机制,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50人,鼓励其引领都市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体系建设为依托,全面完善“三农”服务监管机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农村“三资”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业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运作模式的创新,有效实现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建立完善农村“三资”管理体系。围绕以“三改四化一平台”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办法》,启动实施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仲裁庭建设,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农用地、集体股权流转和经营管理机制,促进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二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围绕生态有机农业,抓好永宁万亩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执法体系、监测体系和生产体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三是建立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以创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引领,采取WEB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启动温江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增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功能,拓宽服务渠道,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整区域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四是建立完善农业农村投融资体系。发挥农业农村投融资平台作用,健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在万春、永宁、天府等条件成熟的镇(街),探索实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质押,推动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和项目促建工作。
以推动就业为保障,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以促进农民在城市化和产业化复合推进中实现转移就业、参与发展、享受成果为重点,加大支农惠农和富民合作力度,巩固城乡充分就业成果。一是加强就业培训。围绕全区服务业、工业产业发展需求,对农村劳动力开展了专项技能的双向订单式和储备式培训,实现劳动力培训率达100%。二是促进财产性收入增长。利用开展全省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的机遇,运用“三资”量化和“两股一改”成果,引导农民合理利用民居、商铺开办民宿、餐饮、小型零售业,探索建立就失业信息监测机制,加强创业扶持和指导,带动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三是探索实施多种增收模式。通过推行“调整结构促增收、完善机制促增收、转移就业促增收、强农惠农促增收、产业互动促增收、产权流动促增收”等增收模式,不断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促进了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深入实施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