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努力实现富民增收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努力实现富民增收
中共平武县委书记 周 涛
目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相对薄弱的产业板块,依靠传统的农业,无法提升农业经济质量。传统的农业,仅包括了初始的种植等生产体系,属典型的“种植农业”,它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粮食安全。地处川西北的平武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山水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特征突出,但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平武县要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突出发展山区生态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助农增收,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平武农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基本情况
平武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于长江二级支流涪江上游,辖区面积5974平方公里,全县人口18.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9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中高山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4.35%,低山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5.65%。平武县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干燥温和,夏季湿润凉爽,四级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7摄氏度,多年平均降雨量907.5毫米。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大面积山区林地为平武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86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农业增加值4.78亿元,同比增长5.8%。
(二)平武农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成长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近年来,平武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总数达到24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个数达到6家,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1.7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21%。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 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2010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 实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26亿元。
二是发展了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平武县已建立各类专合组织99个,其中在工商局注册56个,在民政局注册的协会5个,在供销、科技等部门注册的38个;按产业分,茶叶类18个,魔芋类5个,核桃类4个,蚕桑类1个,养殖(猪、养、鸡)类17个,养蜂类9个,蔬菜水果类11个,食用菌类1个,药材类2个,花卉类1个。入会会员达15337户52137人,总产值达13739万元,总收入达12155万元,户均增收达到7925元,人均增收1331元,高于全县人均增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民的重要纽带,这些专合组织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建立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平武县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来抓,围绕以“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纤维林”四大特色产业和“畜牧、蚕桑、魔芋、蔬菜、马铃薯、中蜂”等六大传统产业发展为重点, 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一批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目前,已有茶园面积10.2万亩、核桃树270万株,折合面积12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其中木本药材17万亩、认定工业原料林(纤维林)37.8万亩、蚕桑面积8万亩。引进四川香叶茶业公司带动农户建立标准茶叶生产基地1000亩。
四是创建了一批农产品品牌。2009年,平武县茶叶、蔬菜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目前,“平武绿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茶叶有限公司“四心”牌九寨雀舌、“四心”牌炒青绿茶获得第九届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四心”商标获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华芽”获四川省茶叶行业学会特优名茶称号;绿野科技公司的“王朗”“绿野”商标为绵阳市知名商标。
五是带动了一批农民增收致富。2010年,平武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19元,同比增长15.5%;实施15个新村扶贫工程,实现全县1383户3777名农村贫困人口三年脱贫目标,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4400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851元。
二、平武农业存在的不足
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龙头企业发展不平衡。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不长。多为粗加工,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业链短;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营销方式简单、粗放。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是作坊式生产方式、家族式管理、摊点式经营,产品附加值低,营销手段落后,市场拓展能力弱,缺乏经济规模产生的成本优势。
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产业合理分布,形成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分散度大、集中度低,对外竞争力弱小,对内为恶性竞争无序发展的问题;产业结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门类多,重复多,区域比较优势不突出,同质化现象明显。
农民—企业利益机制还不完善。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还比较弱,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并不紧密,农民的主动性尚未激发,利益共同体尚未真正形成。
农民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农民在其中发挥的空间有限,参与积极性不高,未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同时,大多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重建立、轻管理,一些专合组织名存实亡。这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推进平武现代农业的思路探讨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按照现代经营理念的要求,运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积极破解“三农”难题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二)关于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特色、传统、区域优势,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区域布局,支持规模化生产,建设特色鲜明、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壮大发展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以促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提升“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纤维林”四大特色产业,巩固提高“畜牧、蚕桑、魔芋、蔬菜、马铃薯、中蜂”等六大传统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重点依托平武香叶尖茶叶公司、平武茶叶公司重点打造“平武绿茶”品牌,在清漪江6个乡镇新建标准化茶叶1万亩,改造2万亩;依托平武鑫源茧丝绸公司在龙安、古城、坝子、南坝、阔达等重点乡镇新建优质密植桑园1万亩,改造低产桑园2万亩;依托四川蓝剑集团在龙安、古城、南坝、水观等新发展核桃基地1.3万亩;依托宏建木业打造纤维林基地20万亩;依托绿野科技打造马铃薯、蔬菜、中蜂等产业。到2012年,全县农业特色、传统产业产值达到8.2亿元,其中特色产业产值达到2.2亿元,传统产业产值达到6亿元;建设特色、传统农产品基地74万亩,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20个以上;实现农业特色、传统产业为农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方法
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改善农业发展条件这个前提。要注重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山区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重点实施好耕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产业示范村和新农村产业村。
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产业支撑这个核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支撑是关键,要始终把农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要从资金、项目、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要重点支持县上梳理出的四大特色产业和六大传统产业。要抓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围绕天麻、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按照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路,加快推进建设400亩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63亩野生天麻驯化核心示范园和2000亩仿野生栽培区建设,全面带动辐射全县。
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富民增收这个主题。发展现代农业,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为了改善民生,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集中连片建设的高标准、高起点特色农产品基地或规模化养殖基地的产业定位要突出带动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具体困难,要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产品栽培、养殖技术,同时,要把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提高产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中,鼓励支持其发展拳头产品,打造骨干产业。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支持其做大做强的前提是看企业是否有直接的带动效应、农民是否受益,不能忽视了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培育新型农民这个关键。要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有重点,分步骤,加大投入,对农民实行培训,让农民认真学习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畜牧等部门制定种、养殖技术规范和规程,促使农民学会怎么养,茶叶、蚕桑、药材怎么栽,粮食、蔬菜怎么种,达到生态农业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才能增强竞争力,赚取更多的钱。同时,要深入开展“四下乡”活动,要不断提升农民精神素质,倡导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激发群众自觉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各级领导这个根本。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落实,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业农村部门协调组织、有关单位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支持一批特色产业,支持一批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及专合组织;加强政务环境建设,形成一套积极主动、办事快捷、管理科学的服务机制来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着力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农村专合组织个平台。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扩大覆盖面。要着力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服务经营实体,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要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功能。同时,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的评价,兑现奖励,对名存实亡、发挥不了作用的组织予以取缔,积极发挥其正面效应。
